浙新辦[2005]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營許可證: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
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(wǎng)絡廣告 0571-64831301
杭州網(wǎng)?千島湖網(wǎng) 網(wǎng)絡支持:杭州網(wǎng)絡傳媒有限公司
魯永筑
黃連嶺古道
黃連嶺,,舊稱青嶺,,訛稱黃泥嶺,,位于淳安縣大墅鎮(zhèn)上坊村與衢州市衢江區(qū)上方鎮(zhèn)大黃連村之間。黃連嶺古道,,自西北朝東南方向延伸,,橫跨千里崗山脈,嶺道全程約15千米,,嶺頂海拔892米,,乃舊時遂安七都通往衢州的一條重要山嶺陸路。
事實上,,黃連嶺古道只是“遂衢古道”其中的一段山路,。以此嶺為紐帶延伸出去的古道,北連遂安獅城,,南通衢州府城,。在公路交通不發(fā)達的年代,這條古道可以說是遂衢兩地之間的通商大道,。
在古遂安,,流傳著“三都、四都源的畈,,五都源的田,,六都源的源,七都源的路,,八都源里的樹”的說法,。意思是說,三都,、四都的村畈比較開闊,;五都的農田比較肥沃;六都的源頭比較深遠,;七都的道路比較平整,;八都的樹木比較茂盛。也就是說,,在舊時遂安,,七都人值得炫耀、引以為豪的東西就是既平整又寬敞的石板路,。
這條石板路,,以長方形青石板鋪筑路心,以亂石砌筑路肩,,寬1.5米至2米,。從原山后村王氏孝子牌坊東側的木橋頭開始,途經麟振橋,、儒洪村,、余家店,、黃潭嶺、嶺東渡橋,、田嶺宅,、半塢坑、老嶺,,直到上坊村,,全長13千米。這是一條受到數(shù)代古人呵護的愛心之路,,據(jù)說只要不下雨,,穿著布鞋都好走。
隨著現(xiàn)代公路的開拓,,大部分古道已經損毀,。目前保存較好的路段在黃潭嶺一帶,自儒洪村入源3千米處始至長塢灣田止,,長約800米,。
黃連嶺古道,起始于上坊村,。這個村莊地處七都源的源頭,,舊稱“桂林里居”。據(jù)《桂林方氏宗譜》記載,,南宋端宗景炎年間(1276年至1278年),,方彥成公自桐廬白云源遷此建村,迄今已有700余年的歷史,。
古道自上坊村頭起始,,沿河道右側行進,經直坑源村循源而入,。遙望山嶺,,竹林如海,山色青蔥,,故黃連嶺又稱青嶺,。
古道上行約5000米處的山塢里,存有銀倉灣亭遺址,。據(jù)傳此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間,,方氏祖先為方便過往黃連嶺的行人在此遮風避雨,捐資所建,。亭后石壁上留有藏寶詩云:“只要人有德,,銀倉堂有義。”不過這個寶藏之謎,,至今沒有人能夠破解,。
即至嶺頂,亦有界牌亭遺址,。界牌亭,又稱“金雞亭”,,位于黃連嶺橫幅頭與衢縣交界處,。據(jù)說此亭始建于清咸豐年間,上坊方氏祖先所建,,原為騎路涼亭,,南北洞開兩門,亭內設矮座,,供行人歇息,,毀于民國后期。
站在嶺頂,,北望古遂大地,,天高云淡;南瞰三衢村落,,依稀可見,,越嶺下行約5000米,即至大黃連村,。
譜載《秀峰插天》詩云:
千丈崗嶙路萬重,,
層層削出翠芙蓉。
無邊秀色凌霄漢,,
爭羨東南第一峰,。
擔鹽嶺古道
在戰(zhàn)火紛飛或鹽禁嚴酷的時代,有一條冷僻而神秘的古道,,承載著山區(qū)生民的活路,。由于它山高路險,官兵鞭長莫及,,災民逃難或緊俏物資運輸往往通過這里暗度陳倉,,它就是著名的擔鹽嶺古道。
擔鹽嶺,,俗稱“擔鹽降”,,有案可查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朝末年。
據(jù)傳,,吳越國開國國君錢镠原是鹽販子出身,。他組織鄉(xiāng)勇成立擔鹽隊,往返于淳、分,、昌,、徽等地,以販賣私鹽為生,。就在這一時期,,錢镠開辟了這條荒僻而險峻的古道。后來,,因錢镠曾在此道擔鹽,,故稱“擔鹽嶺”。這條古道,,在和平時期幾乎是沒有人走的,。因為它不是一條捷徑,而是一條虎狼出沒,、荒涼漫長的險道,。
這條古道,,在淳安境內就有133華里,,越過擔鹽嶺,北向下嶺行八里至云起塢,,再北行十里至冷水埠,、新燕村,,至此與徽杭大路相連,;東行六里至順溪可通臨安,、杭州,,西行八里至昱嶺關可達歙縣,、徽州。
唐朝末年,,魯村(臨岐鎮(zhèn)吳峰村)的魯偆或許就在擔鹽嶺與錢镠相遇,,并結為布衣之交。乾寧年間,,董昌作亂,,魯偆與錢镠并肩作戰(zhàn),,大獲全勝,。之后,錢镠成為吳越國君,,魯偆擢為兵部尚書。大概事情的起因,,就是挑鹽挑出來的友誼,。
在幼年的時候,,我就聽族中長輩講述顯祖魯偆挑鹽的故事,。說是我們的老祖宗勇猛過人,,一條扁擔就可以撂倒數(shù)十人。他帶領的擔鹽隊,,威震青溪,,經常往返于淳昌之間,,就連官兵亦聞風而避之,后來助錢镠立吳越國,,官拜兵部尚書,,亦非偶然。這條曾讓老祖宗發(fā)跡的古道,,對于我來說,沒有不去探訪的理由,。
從千島湖鎮(zhèn)到擔鹽嶺(位于王阜鄉(xiāng)板橋村),古時抄近道60千米,,步行前往需披星戴月,,耗時一日,;如今公路繞行臨岐,,行程88千米,。前半段路尚好,,后半段路由于等級較低,車速幾近蝸行,。因此,,整個行程耗時約需2小時,。
車至板橋村,,就來到了海拔960米的高山村落,。整個山村被云霧繚繞著,,雖是季春時節(jié)的中午,,仍然寒氣襲人,。當?shù)厥a片巖,村中的房子基本上以石板作瓦,。村口建有石板橋,故以“石板橋”命名,。村莊人口不多,,僅30戶114人,姓氏以詹,、羅、聞三姓居多,。
板橋村中,有聞名遐邇的福華庵,。它位于山谷底部,俗稱“石板庵”,。這座始建于清朝初期的建筑,不僅是佛門圣地,,還是中共淳安縣委創(chuàng)始地,,有著輝煌的紅色革命印記。
福華庵,,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(1720年),,建筑群坐東南朝西北,,背靠九座嵯峨連綿的山峰,,庵前隔溪坑有圓形小山垅,故呼之為“九龍捧珠”,,素有“福華勝境”之美譽,。后來,古庵毀于一旦,,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,,村民重新修繕了庵堂。
這個時節(jié),,石板橋的村民還是忙于茶事,,大多的農戶都是“鐵將軍把門”。就在通往擔鹽嶺的路上,,我遇到了采茶回來吃中飯的羅先生,于是向他問及擔鹽嶺的情況,,并表示要前往走一走的意圖,。他說:“擔鹽嶺啊,,現(xiàn)在沒有人走了,,已經荒蕪多年,,古道早已被柴草掩沒,如果不安排幾十個勞力劈一劈路,,怕是無法走了,。”我一聽,,心都涼透了。沒想到滿懷希望地來,,卻被無情的荊莽堵在了擔鹽嶺的起點,。
既然不能走,,我也得了解一番擔鹽嶺的情況,,就繼續(xù)與羅先生聊著這條古道,,羅先生說:“這條古道,,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還是非常通暢的,我們這一帶的人為了多一點收入,,自產的山核桃,、茶葉之類的山貨,,基本上都要從這條古道挑過去到昌化那邊去賣,。一天一個來回,,能賺個幾十塊錢。比如山核桃每斤稅收只有幾分錢,。關鍵還在于價格,,那個時候我們這邊的山核桃只能賣到三毛多一斤,而挑到昌化那邊,,就能賣到五毛多,,一百斤的擔子,,就能多出百來元,?!?/p>
聽到這里,我已經明白了擔鹽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,。
羅先生還說:“擔鹽嶺頂,有一個石砌涼亭,,雖然亭頂無存,,但三面石墻仍在。亭子不遠處的石階上,,還留有吳越王錢镠的‘搭柱疤’,,算是一處有歷史的古跡?!?nbsp;
這一番話,,又勾起了我的興致,,懇求羅先生帶我前往,他還是以無法通行為由予以拒絕,??磥?,人世間的事情,,不是每一件都能圓滿,,總會給人留下一些遺憾,。
千島湖新聞網(wǎng)編輯:鄒楚環(huán) 徐翠云
最新播報
更多>>淳安發(fā)布
視界千島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