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新辦[2005]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(jīng)營許可證: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
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(jīng)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(wǎng)絡廣告 0571-64831301
杭州網(wǎng)?千島湖網(wǎng) 網(wǎng)絡支持:杭州網(wǎng)絡傳媒有限公司
(圖片由左口鄉(xiāng)政府提供)
●章建勝
左口鄉(xiāng)芳橋村,,我先后去過兩次,,去年深秋,應邀前往芳橋,,為該村采寫村歌,,與曲作者樂律老師一同赴芳橋領略芳橋山水與鄉(xiāng)土風情,且當是“鄉(xiāng)”約山川風光的別樣體驗,;第二次去芳橋村,,是今年仲夏時節(jié),參加芳橋村奇廟溯溪鄉(xiāng)村體驗節(jié)活動,。兩次完全不同的體驗,,這個有山有水的小村莊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芳橋村位于金紫尖山腳下,。第一次去芳橋村,,時值深秋,我們沿著山腳往上走,,野菊花遍山野,,紅楓葉染天地,還有溪澗兩旁的銀杏,、水杉,、槐樹,寂靜地站在秋日的陽光中,都換上了秋天限定的“金黃鎧甲”,。抬頭遙望,,海拔1451米的金紫尖在遠方若隱若現(xiàn)。
金紫尖自然風光秀麗,,各種歷史人文傳說豐富,。據(jù)《光緒淳安縣志》載:“在縣北八十里,高二千余丈,,中峰圓石聳峭,,光瑩無草木,其旁兩峰若俯,。每旭日照灼,,則金紫閃爍,其色不可捉搦,,上有九瀧瀑布,。”
相傳,,金紫尖向上八都傾斜,,古稱“重八尖”。元末朱元璋曾一度被張士誠打敗,,率部由安徽逃往浙江時途經(jīng)此山,,詢山民得知此山名為“重八尖”,與其乳名相合,,心有不悅,。劉伯溫見狀,便附和道:“主公乃紫微星下凡,,此山易名為金紫尖如何,?”朱元璋答曰:“尚可!”從此“重八尖”就叫作金紫尖了。
金紫尖有九龍瀑,,跌宕多折,,蔚為壯觀。金紫尖位于里紅金嶺自然村北面,,侏羅系上統(tǒng)碎屑巖,、流紋巖、凝灰?guī)r等組成山體,,因組成山體的巖石呈紫紅色,,又名“金紫峰”。有詩云:“雄峰青松立,,幽谷清泉流,,南山菊花香,,北崖石衣嬌;石蛙溪澗跳,,山羊巖上跑,豺豹嬉峰頭,,頑猴攀樹梢,。”金紫尖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人慕名而來,。金紫尖在不同的季節(jié)有不同的魅力,,春天這里開出一簇簇俏皮的映山紅,紅肥綠瘦,;夏天的生態(tài)溝,,山泉潺潺流動,充滿靈動之氣,;秋天在這兒閉眼閑坐一會兒,,落木蕭蕭;再睜眼又是另一番滋味風景——冬天的白雪也能使人陶醉,。
如果說金紫尖是位鐵骨錚錚的漢子,,那么芳橋村的石板溪,就是一位典雅,、賢淑,、溫柔的女子。石板溪水系源于金紫尖,,多條居高臨下的山溪,,穿洞越澗,溜巖跌崖,,飛珠濺玉,,一路叮咚,綿延芳橋數(shù)十里溪澗,。芳橋溪因80%以上的河床裸露石板,,被譽為“華東第一石板溪”。
金紫尖的陡峭,,成就了溪流的沖擊力,。億萬年的沖刷,把芳橋村的河床洗得干干凈凈,,長達數(shù)十里的芳橋溪,,光滑的石河床營造出“清泉石上流”的詩情畫意。
今年仲夏時節(jié)的溯溪活動就在這里舉行,。
所謂溯溪,,就是由峽谷溪流的下游,,沿著溪谷逆流而上,克服地形上的各種障礙,,溯水之源,。我們走進長達數(shù)公里的金尖大峽谷,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個圓滾光滑的石頭,,這里的石頭大的如房,,小的似球。大大小小的石頭,,散落一溪,,像神女撒落的珠子,無論哪一只,,看上去都是那么溫潤養(yǎng)眼,。
它們宛如一塊塊黛玉徜徉在綠波碧水之中。兩三寸長的石斑魚,,興致勃勃地繞著石頭游戲,,一點兒也不怕人。由于溪流時而緩,,時而急,。陡水處,那從石縫中或是石面上飛瀑滾珠而下的清泉,,簡直要將人醉死,。
沿溪兩岸則散布著一個個巨大的磐石,,形態(tài)各異,。那些石頭有的孤峰獨秀,有的抱團成堆,。石與石之間的空隙,,大的有一間房子那么大,。鉆進去,石香撲鼻,,周身涼爽,。炎熱的夏天,仰躺于此,,置身于蛙鳴,、蟋唱、水吟之間,,不知有多愜意,。小一點的石隙,也能容下一個人,,若將身體緊貼石面,,還真有熱膚貼玉之感呢,。山里就是山里,石頭再多,,樹與石始終是親親熱熱的,。石與石之間,這兒鉆出一根翠竹,,那兒伸出一棵小樹,,相映成趣。
芳橋村的魅力,,不僅只是山水自然之風景,而且這里還有醇厚的鄉(xiāng)土風情和遠古的山越文化氣息,。
芳橋村,,是一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。這里以胡姓居多,,胡氏,,自滿公受姓以來,歷傳四十代至國珍公,,公從政北魏,,官至諫議大夫,在睦(淳安)郡太守,。因游至青溪常樂鄉(xiāng)貴龍塢(今光昌奎星橋西南,,新安江庫內(nèi)水下),攜家眷居此安家,;再傳二十七代至胡仁季,,有三子,長子璋,、次子珪,、三子璧。宋嘉祐元年,,因祖居遭祝融之變,,璋公遷長坪,珪公遷梓桐,,璧公遷安徽石門,。后各支人丁繁衍,四處遷居,。璋公第十五代孫胡貢禮公由長坪遷居到河畈,。明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,河畈貢禮公第三代孫胡士章公由河畈遷居芳橋,,胡士章乃為芳橋村胡姓始祖,。清道光三十年,,胡氏先祖胡道沾,是遠近聞名的鄉(xiāng)紳,,他捐資建造永芳石拱橋,,該橋是通往左右二源的必經(jīng)之路。后人為紀念胡道沾造橋義舉,,以橋名命名“芳橋村”,。
現(xiàn)在由于交通條件的改善提升,村中古老的永芳石拱橋已無人行走,,它顯得更加靜謐,,古韻悠悠。
在芳橋村這些古老且獨特的文化遺產(chǎn)中,,還有一個特別的民俗也是古風悠然的,。
農(nóng)歷五月廿五,芳橋人稱“報苗節(jié)”,。這里的農(nóng)民開荒種糧和地里的春播結束后,,待到田地里播下的谷籽、玉米,、大豆等種子發(fā)芽,,人們?yōu)閼c典春播和祈禱糧食豐收,農(nóng)歷五月廿五,,家家戶戶做包子,、米粿等食物。戶主置備祭品到田里,、山上,、地頭察看禾苗及祭拜山神,祈愿風調(diào)雨順,,農(nóng)作物不受野獸侵害,,保佑人畜興旺、五谷豐登,,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,。
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人,芳橋村不僅傳承著農(nóng)耕時代的一些風俗,,而且還一直傳承著耕讀之風,。這里尊師重教蔚然成風,良好的學風如同璀璨的繁星,,激勵著芳橋的莘莘學子,。這個僅有900余人的山村里,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恢復高考以來,,有本科以上大學生30余人,,研究生10人,,博士生4人,近年來還有2人考上清華大學,,可以說芳橋村地靈人杰,,俊彥紛呈。
自然的造化賦予了金紫尖,、芳橋溪與眾不同的景觀與特色,,而文化的滋養(yǎng)則讓芳橋村于神奇中充滿了靈性和智慧。
千島湖新聞網(wǎng) 編輯:鄒楚環(huán) 汪妙
最新播報
更多>>淳安發(fā)布
視界千島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