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新辦[2005]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(jīng)營許可證: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
淳安縣千島湖傳媒中心版權(quán)所有 未經(jīng)授權(quán)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(wǎng)絡廣告 0571-64831301
杭州網(wǎng)?千島湖網(wǎng) 網(wǎng)絡支持:杭州網(wǎng)絡傳媒有限公司
余書旗
1916年纂修的《宋祁余氏宗譜》共有十七冊,,除了按歐蘇體例編排的內(nèi)容以外,尚有一冊《三堨成規(guī)》獨立成冊,。把宗族之間所發(fā)生的某一件事物另成一冊編排,,在傳統(tǒng)的宗譜編纂慣例中,,是極為鮮見的。
一
所謂的《三堨成規(guī)》,,是指古代朝廷所轄的職能部門圍繞建造“三堨”和“三堨”的管理而對其管理者頒發(fā)的一些部帖榜文,。關(guān)于“三堨”,我在2022年3月29日《今日千島湖》刊出的《水南畈與三堨》一文中已作過簡略的介紹,它是宋隆興二年筑造的一座堰壩,,位于現(xiàn)汾口鎮(zhèn)三底村附近的武強溪里,,它的功能是蓄水灌溉農(nóng)田。人們不禁要問,,區(qū)區(qū)一座堨壩,,對于以農(nóng)耕為主的地域而言,那是再普通不過了,,無須連篇累牘地述說,,其實是你對“三堨”還不十分了解。
水利是農(nóng)業(yè)的命脈,,古今皆然,。據(jù)明朝正德二年(1507年)的官方統(tǒng)計數(shù)字,遂安縣共有大小堨壩八十四座,,其中三堨灌田三千七百余畝,,大墅堨和橫堨各灌田一千六百余畝,小者只灌數(shù)百或數(shù)十畝,,三堨的灌溉量之大,,不但在當時的遂安縣堨壩當中首屈一指,在嚴州六縣之中,,也是名例前矛的,。因此,三堨從筑造到維護管理,,能得到州府郡縣甚至朝廷的重視,,便是理所當然的事了。
家鄉(xiāng)有一句俗語:“口說無憑,,字墨作主”,。是的,像三堨這樣大的工程怎能隨便說干就干呢,?更何況,,武強溪歷來是一方土地的母親河,它屬于國家的,,也是屬于這一方土地的,,因此,也由不得誰想干就干,,得合法,,得先請示后報告,沒規(guī)矩不成方圓,。因此,,三堨的筑造,,從一開始便是根據(jù)程序而按部就班的,這便留下了很多當時州府郡縣為筑造和維護三堨而下發(fā)的部帖榜文,,從宋代隆興二年(1164年)到清乾隆十五年(1785年)這長達六百二十一年,、歷四個朝代的時間里,共有各種部帖榜文十六篇被收錄于《三堨成規(guī)》,,如余公三堨榜文,、三堨合同、筑三堨告示,、審語等,。
二
先分享一下《三堨成規(guī)》中的部分內(nèi)容。
《苗公傳》
——邑人童堯民撰
昔者大禹治水,,隨山刊木,,疏瀹排決,民得平土而居之,。至于今江淮河漢修其故道,,覩龍門磧石之墟者,莫不誦禹之功于不衰也,。夫漬涸之害猶溺也,,民之食猶之居也,溺拯而居安,,涸潤而食阜也,,通此。而余公之功豈可少哉,,特其所成就一世一方之別,,而要其所利賴于民,則一也,。公諱苖,,學名榮,字以秀,,號充申,,龍津宋祁人。先世自蘿蔓而來,,禹之苗裔也,。龍津里中有巨畈曰川南畈者,田土肥沃,,侭可俶載一方,民食攸關(guān),,計畝則三千七百,,水程則一十余里,,上下三畈賴山澗以蔭注之,??嗖蛔?。大河之滸雖有,小渠又難排決,,蓋三堰之尾泄處即川南之咽喉處,,而公則有地數(shù)十畝塞乎其旁,以故難之,,公目擊其艱,,常時籌度其處,私竊計之曰:“必欲舒此一方,,若計無他出,,惟壘石為堤以儲河水,拙地為溝,,以通巨流,,則萬全之策也?!北娪鞴?,踵門哀而丐之,公曰唯唯,,是誠在我,。于是以眾愁苦狀併捨地筑堰情告之有司,有司以告撫按,,撫按呈部,,部可其情給榜通諭,令眾堤筑,,公則先捐已貲,,採石伐木,倩匠餼工,,余夫則編田為甲,,照甲起傭,以弼其事,。又捐己前所塞地,,鑿以為溝。度民間之業(yè)應為溝者,,悉以余地便而浚之,。公自始事以至垂成,昕昕不離于斯,,凡一石一木,,必親閱其堅牢,,方允其用。即家有繁劇,,公則置之若棄,,不少念焉!眾見公之矢志,,眾任也各踴躍奮厲,,竭蹶赴工,不兩閱月而堰與溝俱成焉,。有司嘉其賢勞,,復以其事呈之,部院給帖旌獎,,題其堰曰“余公三堰”,,僉公為堰長,凡遇插種之時併洪水沖損,,聽公約束,,居民及時修理,有不如約者,,輕則樸責示罰,,重則呈公究治,永以為例,,諭眾時行,。嗚呼!川南自造投以來,,古未有所謂堰者,,公崛起,一時憂眾之苦,,度地之宜,,毅然舉而成之,且不難割地以從眾,,損貲以倡首,,俾一方小民免排決之苦,舒干涸之患,,其碩德膚功之及于眾也,!何如?吾故曰神禹奠土以安民,,我公決川以利眾,,雖其功之所就若涓滴之于滄海,鉅細不同,,而其所利賴于民則一而已矣,,公豈可少哉,!我特傳之,,以為后之作德者觀勸焉,。
《苗公傳》的作者童堯民為宋代紹熙四年(1193年)進士,遂安縣一都人氏,。累官至右進言,,后因卷入政治風波,不順從南宋權(quán)臣韓侂胄而被貶官,,從此不再入仕,,童堯民是權(quán)臣之間政治斗爭的犧牲品。此事得從韓侂胄說起,,韓侂胄是擁立宋寧宗繼位的功臣,,理所當然地會被宋寧宗重用,但作為皇帝侍講的朱熹卻有不同的看法,,并通過右丞相趙汝愚向皇帝進言,,以為應厚賞韓侂胄而不能讓其參與朝政,后因事情敗露,,侍講朱熹,、右進言黃度、侍郎彭龜年等都被貶官,,時為慶元二年(1196年),。童堯民被罷也應在這個時候,如此算來,,童堯民為官的時間并不長,,但從中卻可以佐證出他為苗公寫傳的大致時間段。三堨是隆興二年(1164年)筑造的,,童堯民是紹熙四年(1193年)進士,,他與余苗是同一時代的人,因此,,《苗公傳》的可信度很高,。
三
《余公三堨榜文》(一)
部花(印)
隆興二年三月十七日
據(jù)浙西路按撫使詳呈,,嚴州遂安軍遂安縣十二都民余榮告,,為通水利以濟民困事,切見本里有大畈名川南者,,計田四千二百余畝,,水程一十余里,上下三畈皆賴山水蔭注,,??嗖唤o,,大河之水又無堰壩停蓄溝灌通流,年歲插種之時,,一方小民深以為患,。身愿將灌口地二十六畝舍入鑿灌,度民間田土,,應為溝者,,悉以前地便而鑿之,仍出余貲倩匠鳩工,,筑立堰壩,,其余采石伐木粗工照田畝科派,有堰蓄水鑿灌通流,,即旱魃為殃可免干涸,。但事干動眾,功難創(chuàng)始,,若不先為告鳴懇榜張諭,,恐人心渙散,事難克終,,為此,,懇念一方小民粒食攸關(guān),伏乞憐準施行,。得此,。
今照本人所告事理,理合出榜,,移文該路所屬州縣,,委官勘實,張掛禁約,,曉諭業(yè)戶佃戶人等,,除余榮捨地鍬圳出貲倩匠糾工筑堰外,其余粗工木料,,悉應濟田畝業(yè)佃科派,,務宜趂時協(xié)力,堅筑蓄水,,蔭注田禾,,毋得走泄水利,庶使秋成有望,,民得安生,,如有不遵之人,仰余榮具名申縣勾喚,到官痛治施行,。功完之日,,咨呈本部,移文嘉獎,,以勞有功,,所有榜文,須至出給者,。
掛號半印
工字二千五百九十號
右榜諭眾通知
隆興二年三月十七日給
為了三堨工程的順利實施,,余榮(即苗公)雖然以身作則貢獻出自己的二十六畝土地,,用以開挖引水渠道,,但由于工程浩大,怕人心不齊,,于是向官府呈文:“……但事干動眾,,功難創(chuàng)始,若不先為告鳴懇榜張諭,,恐人心渙散,,事難克終,為此,,懇念一方小民粒食攸關(guān),,伏乞憐準施行……”呈文遞交以后,官府也很重視,,呈文被一級一級往上報,,一直報到工部,工部很快便有了回復:“……于是以眾愁苦狀併捨地筑堰情告之有司,,有司以告撫按,,撫按呈部,部可其情給榜通諭,,令眾堤筑,。”得到了國家管理水利的最高機構(gòu)工部的首肯,,三堨的筑造工程便能順利地進行了,,不幾月,堨壩和引水渠道工程得以全面竣工,。為了表彰有功,,地方官府一級級往上呈報,為余榮邀功,。工部很快便有了回應,,不但給予了嘉獎,還命立他為堨長,并賦予了一定的權(quán)力,,并且,,還令當?shù)毓俑獜V為張貼通告,力求家喻戶曉:“……為此給帖嘉勞,,題其堰曰余公三堨,,僉立余榮為堰長,每歲插種之時,,糾集佃民及時隄筑,,倘遇洪水沖損,不時修理,,如有不遵之人,,仰堰長余榮輕則責戒,重則呈官痛治,。仍令該縣大書一通,,張掛本里,曉諭居民遵守無斁,?!?/p>
四
《余公三堨榜文》(二)
部花(印)
淳熙元年四月初六日,,為旌獎善勞,,以勵民風事
國之所重在民,民之所重在食,,故豳風以民事為急,,小民以樂利為休。茲浙西路嚴州遂安縣民余榮念本里田禾艱于水濟,,曾于上年告立堰壩,,捨地鍬圳,計水程一十余里,,蔭注官民田四千二百余畝,,一方田苗賴以通濟,佃民免排決之苦,,旱魃無枯槁之虞,,一方受利,萬民樂業(yè),,不惟有功于眾,,抑亦有裨于國,有此善良,,不行獎勵,,何以興民善勵世風哉,!為此給帖嘉勞,題其堰曰余公三堨,,僉立余榮為堰長,,每歲插種之時,糾集佃民及時隄筑,,倘遇洪水沖損,,不時修理,如有不遵之人,,仰堰長余榮輕則責戒,,重則呈官痛治。仍令該縣大書一通,,張掛本里,,曉諭居民遵守無斁。所有移帖,,須至出給者,。
掛號半印
工部榮字三千一十號
右帖仰堰長余榮準此
淳熙元年四月初六日給
五
俗話說:“創(chuàng)業(yè)難,守業(yè)更難,。”三堨工程業(yè)已完成,,管理責任也已到人,,那么,有何管理措施呢,?且聽清康熙癸酉科歲貢余承乾是怎么說的,。
《余公三堨序》
——康熙三十三年癸酉科歲貢余承乾謹述
自來創(chuàng)守之交相為功也,尚矣,!事之未昉則創(chuàng)之為難,,事之已就則守之為難。昔韓文公有云:“莫為之前雖美而弗彰,,莫為之后雖盛而不傳,。”殆言創(chuàng)與守之相須歟,?;浕嶙逵嗍献V傳其一世祖琳公,肇自唐咸通年間,,歷七世有苗公諱榮者,,念川南地廣土沃,??喔珊?,公有地數(shù)十畝適擋川南咽喉處,爰是棄地以為堰,又便地以浚溝,。既成,,有司嘉其賢勞,以其事呈之,,部院給帖旌獎,,題其堰曰“余公三堰”,僉公為堰長,,賜以榜文,,許其約束居民及時修理,有不如約者,,輕則樸責示罰,,重則呈公究治。因之編田為甲,,照甲起傭,,俾無躲閃,永以為例,,此蓋宋隆興二年事也,,有苗公傳可考。利在一方澤及奕世,,此創(chuàng)始立堰之難也,。至明洪武時,堰長余永敬,、余三,,成化時堰長余夢,悉奉榜諭眾修筑如式,。至成化二十一年,,堰壩盡為洪水沖塌,又值歲歉,,人工難集,,時堰長余淮廷鳩眾公議,不得已為權(quán)時之計,,于堰北灘地起至中簰洪在內(nèi)為界,,立鄭時忠管筑,堰南自祖榮鍬甽處起至簰洪在外為界,,仍系余淮廷管筑,。又于堰口內(nèi)分為兩灌,北灌通流蔭上畈三保田,,南灌通流以注下畈四保五保田,。更于兩灌口向上立一堹堘,,長一十七丈,均分水勢,,不盈不涸,,名為鼠尾,不可意為增減,,此創(chuàng)始分筑定界之難也,。又商人撐放木簰,拆損堰壩,,往往干苖害稼,,訟之,官府俱有明文,,每歲正月起三月盡止,,聽商人放簰。四月初一起,,至八月初一止,,聽民蓄水灌田,自九月至歲終,,亦聽商放木,,此正德年間堰長余道壯手事也。至隆慶四年,,姜姓置碓一所,,接取三堰南灌水,時遇天旱,,堰長余路帶同堰夫拆毀碓堰放水,以致爭論呈告,,蒙周縣主諱恪者批照云:“四月起至秋收時俱不許用碓,,候秋收之后,任其放碓不禁,?!庇至铐哉呙磕晗脑抡埔幌堁唛L,出點心并酒待堰夫八十名,,以作筑堰勞資,。至萬歷年間,請堰長者如前,,堰夫之資共折豆一擔二斗,,王姓碓一所在內(nèi)。至崇正四年,,堰長余承祿拆毀鄭禹疇碓,,以至呈告,,蒙李縣主批云:“遇天旱權(quán)許毀碓,不旱則免此,?!鄙隙聞t又創(chuàng)始保全水利之難者。凡此俱有遺文,,歷歷赤據(jù),,垂為規(guī)制,但恐歷年久遠,,不無殘缺疏失之患,,則規(guī)制蕩然,以川澮為荒墟,,為害不小,,今將四事遺規(guī)付梓刊定,勒為一帙,,昭茲來許,,繩其祖武,則守成亦未易易也,。自來紛更之患與廢弛者等,,嗣是吾族為堰長者,一秉祖宗規(guī)制,,不必多事也,,守舊而已;不必懷私也,,大道而已,。此則。三堰之發(fā)源遠而流澤長,,以安眾業(yè),,以足國課,豈非川南之福地也哉,。是為序,。
如今,距余榮首倡筑造三堨已過去了八百五十多年,,武強溪的三堨也不是原來那座用草木石塊堆積的“浮堨”了,,現(xiàn)代化的施工,讓三堨再也不懼洪水的淫威而臣服了,。近年來,,三堨又有了花式的整治,不但仍能呈現(xiàn)它千百年來固有的功能,,更是成了武強溪一道靚麗的風景線,。而一冊《三堨成規(guī)》,,則把三堨近千年的記憶,鐫刻在了這永不停息的武強溪里,。
最新播報
更多>>淳安發(fā)布
視界千島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