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新辦[2005]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(jīng)營許可證: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
淳安縣千島湖傳媒中心版權(quán)所有 未經(jīng)授權(quán)禁止復(fù)制或鏡像 網(wǎng)絡(luò)廣告 0571-64831301
杭州網(wǎng)?千島湖網(wǎng) 網(wǎng)絡(luò)支持:杭州網(wǎng)絡(luò)傳媒有限公司
章建勝
青磚黛瓦,,迂回曲折,,深釀幾許風(fēng)情,;
雕欄玉砌,,白灰勾縫,靜藏幾多神秘,;
歷經(jīng)滄桑,,沉淀歲月,遠蘊幾載古韻,。
這里,,便是藏匿于汾口龍耳山麓靜謐一隅——赤川口村。
迎著初夏的風(fēng),,信步而行,,千年的青石已踩成時光的足印,百年的黛瓦已描作歲月的詩行。
村巷,、舊街,、老宅、古橋,、古井,,猶如一幅幅歷經(jīng)歲月侵蝕的古老畫卷,雖幾多泛黃,,卻并未彌漫清冷孤寂,依舊鑲嵌在時光的長廊里,,展現(xiàn)著點點滴滴古村落的風(fēng)骨韻味,,傳承著絲絲縷縷歷史的人文積淀,耐人尋味,。
余氏家廳
余氏家廳,,堂名為“象賢堂”,俗稱祠堂,?!跋筚t堂”坐東朝西,明代建筑,,由門廳,、正廳和天井組成。整座建筑規(guī)模宏偉,,保留著眾多匾額,。占地面積385.80平方米,面寬15.5米,,縱深24.65米,。四合院式磚木結(jié)構(gòu),明間抬梁式結(jié)構(gòu),,次間和稍間均為穿斗式結(jié)構(gòu),。門牌為閣樓式,牛腿和雀替雕工精美,,閣樓上雕有各種人物和飛禽走獸,,造型各異,雕琢精巧,,栩栩如生,。
在家廳門額上方,懸掛著一塊雙龍望珠的“恩榮”匾額,,說明余氏家廳的建造,,是由皇上恩準,地方籌資興建的高規(guī)格建筑?!跋筚t堂”,,據(jù)《遂安蘿蔓余氏族譜》記載,始建于明代嘉靖戊申年八月(公元1548年),,落成于嘉靖壬子年三月(公元1552年),。《象賢堂記》曰:四寬公居松林季子文廣于弘治(1488)戊申始遷于石川里象山之下居地(即今赤川口),。文廣公生鏡,、鈱、鋮,、鐩四子,。鏡生仕清、仕洪,。仕洪,,乙末正貢,娶江村江氏(今楓樹嶺鎮(zhèn)上江村),,生四子:乾元,、乾亨、乾利,、乾貞,。繼后,余仕洪于嘉靖戊申年(公元1548年)八月始建象賢堂,,于壬子年(公元1552年)三月落成,。初為仕洪一房子孫講禮之地。后為赤川口余氏祭祖敬宗之“余氏宗祠”,。
“象賢堂”,,整個組群由“科甲傳芳”坊、門廳,、“象賢堂”組成,。“科甲傳芳”坊,,三開間重檐歇山頂屋面,,通面闊11.80米,脊高9.8米,,上由牛腿斗拱承挑出檐,。明間下額枋上鏤空雕“雙獅戲繡球”,次間下額枋雕,,飛禽走獸,,技藝精湛,。原廳內(nèi)有明代永樂至清乾隆年間匾額數(shù)塊,現(xiàn)存有“祖孫進士”,、“兄弟登科”,、“四世柏臺”、“進士”等九塊匾額,。在正廳的上方兩側(cè),,掛有兩塊“進士”匾額,南面一塊是余思寬,,明永樂十三年乙末(1415年)進士,;北面一塊是余乾貞的匾額,余乾貞,,字秉智,,號四山。明隆慶戊辰(公元1568年)進士,。另外,在余氏家廳的門廳上有三塊耀眼的匾額,,一塊是“祖孫進士”,、一塊是“兄弟登科”、一塊是“四世柏臺”,?!八氖腊嘏_”,由明朝萬歷三十五年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(xué)士朱賡為余惟賓,、余思寬,、余乾貞立。柏臺在明代的時候是“御史”的稱呼,,在這里的“四世柏臺”的意思,,就是本村出了兩位監(jiān)察御史,一位是余思寬,,另一位是余乾貞,;然后皇帝又恩賜兩位御史的父親為御史。這樣,,就有了“四世柏臺”之匾,。家廳門牌右側(cè)上方掛著“祖孫進士”指的是余思寬和余乾貞(余四山),余思寬是祖,,余乾貞是孫,。家廳門牌左側(cè)上方掛著“兄弟登科”指的是余乾元、余乾亨,、余乾貞三兄弟中舉即登科之意,。“科甲傳芳”指象山余氏家族歷史上先后出過多名進士、舉人,,悠悠文風(fēng),,生生不息,也寓意著只有熟讀經(jīng)書,,博學(xué)多才,,考取功名,才能流芳千古,。
余氏宗祠,,不僅建筑宏偉,美輪美奐,,九塊匾額更具歷史價值,,彰顯了余氏輝煌的人文歷史和榮耀的功名勛業(yè)。
登云橋與斗印亭
赤川口村,,明朝時出了一對“兄弟進士”,,兄叫余乾亨,弟叫余乾貞,,字秉智,,號四山。說起余四山,,無人不知,,他曾任云南道 御史,后又奉敕巡按直隸,、河南,,清理軍務(wù)。余乾貞初為崇安知縣時,,勉力為縣城修建城墻,;任云南道御史時,上疏朝廷,,力諫將王守仁請進祠廟與朱熹等同享祭祀,。王守仁,字伯安,,號陽明,,人稱王陽明,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,、文學(xué)家,、哲學(xué)家和軍事家。因此,,王守仁(心學(xué)集大成者)和孔子(儒學(xué)創(chuàng)始人),、孟子(儒學(xué)集大成者),、朱熹(理學(xué)集大成者)并稱為“孔、孟,、朱,、王”。余乾貞(余四山)為官清廉,,多有嘉聲,。
哥哥余乾亨,字嘉仲,,童年時即聰慧過人,,七歲能吟詩,母親早逝,,他結(jié)廬于墓側(cè)守孝,。弟弟乾貞年幼,后其父亦逝,,乾亨常勉勵乾貞弟勤學(xué)上進,,遂中進士。
余乾亨公元1546年中進士,,始任龍陽知縣,,勤政廉潔,任期內(nèi)修筑堤壩二百余丈,,根絕水患。改任薊州豐潤縣后,,修繕城垣,,防御敵寇,秣馬厲兵,,造福一方,。豐潤縣多皇莊,皇親國戚侵占民眾大量田地,,乾亨親臨田頭勘實,,將皇莊侵占土地悉數(shù)返還于民,受到當?shù)匕傩諓鄞?,但也受到了利益受損的朝官排擠,,罷官回鄉(xiāng)。返鄉(xiāng)后,,在璜溪構(gòu)建書齋,,吟詩撰文,躬教弟子,,遂安縣令吳撝謙邀他與其弟余乾貞同修《遂安縣志》,。
余乾貞兄弟進士,,入朝為官,清正廉潔,,政績顯著,;返鄉(xiāng)后續(xù)譜修祠,造塔建橋,,造福桑梓,。
現(xiàn)在,走進赤川口村,,在赤川源水口交匯處,,有一座雙孔石拱橋,稱“登云橋”,。此橋便是余乾貞(余四山)所建,。民國《遂安縣志》津梁志:登云橋,在縣西六十里斗印橋下,,御史余乾貞建,。
《遂安蘿蔓塘余氏宗譜》有邑人方應(yīng)時撰寫的《登云橋記》。橋記云:赤川口象山余氏居之下關(guān),,雙流環(huán)會,,統(tǒng)歸于一。原先木橋旋易旋壞,,萬歷年間,,余乾貞宦歸,捐資倡建,,卷結(jié)石梁,,經(jīng)始于萬歷丙戌年(1586)二月吉日,竣工于年季冬之庚申,。因感恩親人庭訓(xùn)而考取功名,,朝廷重用才有所建樹,遂取“登云”之意,,稱之為“登云橋”,。
赤川口村入村口還有一座橋,稱“斗印橋”(亦稱“斗印亭”),。該橋為明嘉靖年間(1556),,余乾亨所建。余乾亨棄官回鄉(xiāng)后,,為方便村人出行,,捐資倡修“斗印橋”,在建造此橋時,,發(fā)現(xiàn)溪中有一塊“斗”型大小的奇石與官印極為相似,,于是此橋建成后,,就取名為“斗印橋”,斗印橋正好建在村口,,為使行人便利過橋又能避風(fēng)躲雨,,在橋面上還建成了廂廊,當?shù)厝艘喾Q之為“印廊橋”,。
赤川口村是一處值得細細品味的古村落,,由龍耳山南行三里許,就走上了該村的1200米長的下馬古道,,下馬古道豎著一塊“下馬石”,,有“文官落轎,武官下馬”之意,。走在下馬古道上,,一半裸道,兩袖清風(fēng),;一半蔭道,,風(fēng)清氣正。途經(jīng)一座“登云橋”,,有一步登天,,青云直上的寓意。到了村口還有一座斗印橋,,也就是說當你走過“下馬古道”,,今后,當官的官印有“斗”大,;古道上走出去的進士,,是御史;走進來的軍門,,是清官;走進走出都是名宦,。古道不長,,寓意深遠。
據(jù)傳,,這條出村的下馬古道,,亦是余氏“兄弟進士”倡修的,它告訴后人,,你無論是位高權(quán)重,,還是衣錦還鄉(xiāng),都得懷著感恩之心,,落轎下馬,,漫步進村,。
官井與龍門塔
官井,鑿于明嘉靖年間,。井深約5米,,直徑約1米,井內(nèi)壁圓周用卵石壘砌而成,。井水一年四季清澈見底,。時任浙江軍門訪余四山期間,正遇大旱之年,,村民生活用水困難,。這位軍門為改善村民生活用水,出資在余氏家廳門前挖了二眼泉井,。解決了赤川口村全村人生活用水之難,。這位軍門巡訪赤川口村,為何自掏腰包挖了兩處水井,,這里還有一段這位軍門的感恩故事:相傳,,龍門塔原名叫“成言臺”,亦稱“高門塔”,,建于明代萬歷年間(1595),。此塔是一人為報恩而建的。傳說,,余四山擔任云南道監(jiān)察御史期間,,在審查案子時,碰到一件棘手的案子,。有一天他巡察重大案犯監(jiān)獄時,,聽到水牢里一人不停地喊“冤枉、冤枉……”長期辦案的余四山,,憑借長年辦案的直覺,,意識到此人可能有冤情,于是決定提審此人,,當余四山問道你為什么日夜總是不停地喊“冤枉”,?案犯說,我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,,母親早年病逝,,后母年齡與我相差無幾。由于父親朝中理事繁忙,,沒有時間回家陪后母,,后母空守?zé)o奈,總愛用語言調(diào)戲于我,,可我是一個讀書人,,決不能做傷風(fēng)敗俗之事,,只能言語真誠相勸,后母不但不聽勸告,,反而變本加厲,,加害于我,還寫信給父親反咬一口說我在家不好好念書,,色膽包天總愛花言巧語調(diào)戲她,。之后,后母還向官府報案要求嚴判,,我就成了要案死犯,,三天之后就要問斬,我真冤枉,。望大人為我申明正義,,昭雪平反。
余四山也是讀書人,,從口供上分析確屬一起冤案,,但苦于他父親也是京官,不便擔保釋放,。余四山再次細細端詳此人,,從他的相貌上看,有一副高人之相,、貴人之貌,,今后定有出頭之日。
就在死犯過斬的頭一個晚上,,余四山帶著辦案人員再次進入監(jiān)獄提審死犯,,提審結(jié)束的當天晚上,該死犯竟巧妙的逃跑了,。死犯家屬不信有這等巧事,,一夜之間一個活生生的人不翼而飛,要求監(jiān)獄官員徹查此事,,余四山在這樣的壓力下,,帶上隨從連夜辭官回家,從此足不出戶,,閉門不見外人,。
死犯在余四山的幫助之下逃出監(jiān)獄,,一路奔跑,,直到天亮,跑得精疲力盡,,也不知道跑了多少路,,人也非常疲乏,,于是就在一條大河邊坐下休息。這時前面來了一條華麗的小船,,他管不了許多,,站起來使勁地招手,懇求給予搭乘一段,。說來也怪,,這船正直開到他身旁靠岸停下,年輕小伙一個健步跳上小船,,窩在船倉門口不敢入內(nèi),,這時船倉內(nèi)的主人要求小伙子進倉小敘,小伙子慢慢走進船倉,,不敢抬頭直視,。主人問:“小伙為什么弄得如此狼狽?”小伙子直敘被害的過程,。主人非常同情小伙子的遭遇,,又看看小伙子的形象是一個極有品相的人,在一來二往的交談中,,主人愿意認他為義子,,小伙子喜出望外,立即跪地拜親喊爹叫媽,,從此有了歸宿,。
原來船上的主人是當朝京里的一品大學(xué)士(宰相),由于夫妻膝下沒有一兒半女,,非常想要一個后代,,這位小伙子論年齡相貌都適合心意,于是就有了前面的一段,。
年輕人入住京城后,,利用寶貴時間,苦讀三年,,功夫不負有心人,,大考之年一舉考中進士,在干爹的幫助下,,官任江蘇道軍門,,接著娶妻成家。
他這時理應(yīng)高興,,但是這位年輕人始終高興不起來,,老是唉聲嘆氣地吃不好飯,睡不好覺。愛妻關(guān)心地問道:難道您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或者是還有什么要辦的事情,。年輕人緊鎖雙眉,,慢騰騰地跟愛妻說:我還真有一件要辦的事情沒辦,我能有今天完全是有位貴人相助,,此恩不報,,終生有憾。妻子追問什么恩情這么深重,,年輕人把此前的經(jīng)歷敘述一遍,,妻子聽后覺得是應(yīng)該相報,俗話說:“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”,,他是救命之恩,,理應(yīng)終身相報。年輕人接著說:恩人與我相隔千里,,他在浙江,,我在江蘇怎樣相報呢?夫妻倆為報此恩一時想不出好的主意,。
明代的江蘇比浙江要富裕得多,,當時浙江軍門的日薪是黃金一升,可是江蘇的軍門是三升一天,,浙江的三倍,。一天,夫妻倆在吃飯的時候,,嬌妻突然想到丈夫報恩之事,,便問道:夫君您真想報浙江恩人的情嗎?夫君急忙回答:是的,,有什么好主意嗎,?嬌妻說我還真的有個好辦法,要報恩我們就到爹爹那里要求一下,,您跟浙江的軍門互換一下,,不就行了嗎。干爹真把江蘇,、浙江的軍門互換一事上報皇上并獲恩準,。
新任浙江軍門的年輕人,首先找到恩人余四山的住地,。一個月內(nèi)就來到遂安縣赤川口村,,找到了余四山。這位軍門是進士,,除了熟讀四書五經(jīng)外,,琴棋書畫樣樣精通,。軍門來到赤川口村不干別的事情,總在村中每戶新房墻壁上畫畫,,畫的是一幅某地的一處衙門,畫得非常逼真,。
余四山自辭官回家后,,足不出戶,不見外人,。有一天他的隨從回來跟余四山說,,外面有一個陌生人在墻壁上畫畫,畫了一個禮拜了,,畫來畫去我覺得畫得象云南的一個衙門,,您老是不是出去看一看,余四山頭腦中馬上浮現(xiàn)出一個死犯的形象,,心想莫非是他,,真的老天安排,出人頭地了,,不管怎樣還是出去看一看,,眼見為實。
余四山拄著拐杖來到畫畫的地方,,那位軍門看到老者來到身旁,,頓時停住了手筆,兩人對視少許,,他們相認了,。余四山馬上叫隨從請客人入室一敘,聊個沒完沒了,。軍門把相救逃脫至今的全過程和余四山敘述了一遍,。
知恩不報非君子,點滴之恩當涌泉相報,。都是古人教誨后代做人的基本要求,。云南一逃,竟逃出了一位軍門,,理當好好慶賀慶賀,,余四山與軍門談得非常投機,經(jīng)過一晚的交流,,雙方都有感激那些幫助他逃生人的意思,,理當報恩。軍門找了個“八字先生”,,選了一處風(fēng)水寶地,,即現(xiàn)在的龍門北山腳,,是一塊很好的建塔風(fēng)水地。通過一年的緊張施工,,一座30多米高的塔就這樣建成了,。
高塔建成后,余四山和軍門兩人回憶,,當年幫他逃身最為出力之人姓高,,為了紀念此人,該塔就取名叫高門塔,。但據(jù)象山《余氏宗譜》記載,,建塔之地就叫高門,故此塔也稱高門塔,。軍門確實是位知恩圖報之人,,專門派人在塔內(nèi)立上牌位,每天供奉跪拜祭奠高人,。另外,,還在高門塔西南方向,為余四山營建了加壽陰宅,。
這位軍門多次巡訪來到赤川口,,有一年,適逢大旱,,他就用自己的銀兩開挖了兩眼水井,,解決了全村人燃眉之急,赤川口村百姓為感謝這位軍門,,把這兩眼泉井取名為“官井”,。
曲巷深深深幾許,古村事事事春秋,。
如今的赤川口村,,古韻遺風(fēng)猶存,古村落處處散發(fā)著徽派的震撼和古美,。保存完好的“余氏家廳”精美倫絕,,家廳的柱、枋,、檁,、椽等古建筑構(gòu)件,格局完整,、保存較好,。建筑內(nèi)雕梁畫棟,風(fēng)格獨具,,這些歷史跨度近400年的古建筑,,歷經(jīng)了數(shù)百年風(fēng)霜洗禮,,猶如一幅古樸的水墨畫卷。古祠,、古橋,、古井、古道,、古村落,,彰顯出一派渾然天成的“小橋、流水,、人家”的詩情畫意。
千島湖新聞網(wǎng) 編輯:程就 姜智榮
最新播報
更多>>淳安發(fā)布
視界千島湖